建材
水泥企业延伸产业链需获政府多方支持
水泥企业延伸产业链需获政府多方支持
   2011年上半年众多水泥企业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包括海螺水泥、中国建材等水泥巨头在内都完成了全年大部分的任务,然而,在水泥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面前,这种好的形势并没有延续太久。
  
    以华东市场为例,2011年上半年,由于限电造成限产,供需平衡,价格坚挺,该区域的水泥行业保持了较好的形势,行业效益在全国领先。然而,下半年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和持续雨水天气影响,外加房地产调控、各级重点工程建设放缓的巨大影响,进入三季度以来,尽管江浙地区节能限电,水泥企业统一停产,但也未能阻止价格小幅下跌。
  
    最新的消息是,南方水泥、建德海螺、红狮水泥等企业9月23日在浙中南地区进行了小幅提价,PC32.5水泥一次性上涨了15元/吨。然而,这样小范围的提价在笔者看来,只是上述几个龙头企业在价格协同上进行的一次尝试,效果究竟如何?其他企业是否会跟进?还不得而知,关键是在长三角全局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该区域的水泥企业还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活着。多位该区域水泥企业人士日前在和笔者交流时,均对后续价格的的情况难言乐观。
  
    除了华东水泥市场已有的价格下跌外,最近来水泥价格下跌主要体现在华中地区的湖南、湖北以及西南地区的重庆,其中,9月15日前后,重庆水泥价格下跌幅度最大,达到40~50元/吨,个别企业出厂价最低已到235元/吨。
  
    上述区域产能过剩的事实已经众所周知,即便是当前火热的新疆市场,高速建设的产能,也让业界看淡其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前景,“两年后过剩”之说笔者也已经多次听闻。产能过剩显然已经成为全行业不得不面临的事实,而受此种情况的影响并非只存在于短期。
  
    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最近就指出,“十二五”面临全国性产能过剩的挑战。2010年末,我国已经拥有新型干法生产线1273条。预计今明两年还有253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增熟料产能31,842万吨,届时水泥总产能将达25.81亿吨。根据上述测算,即使全国固定资产年度投资总规模达55万亿元,水泥总需求也不过24.55亿吨。由此可以推断,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新型干法线的产能完全可以满足我国高速发展对水泥的需求。
  
    的确如此,看看当前行业的主流动向,除了兼并重组外,更多的时候众多会议讨论的主题就是转型。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则一直呼吁:产业链的延伸是“十二五”期间水泥行业发展的重点,企业要从单纯经营水泥产品向经营完整的产业链转变。
  
    他提出了深耕细作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矿山开采数字化技术、智能化制造技术、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水泥应用与深加工技术。
  
    前两者与水泥设备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在这里暂且不去讨论。关键在于后两者,当前或许是能够对水泥企业“稍微”产生吸引力的方向。
  
    水泥企业在商品混凝土的布局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水泥熟料企业前10强中,冀东水泥、华润水泥和华新水泥已经率先抢入混商领域;水泥20强企业中的金隅集团和亚泰集团,也快速开始了从水泥向混凝土的产业延伸。
  
    现在作为商品混凝土不可缺少的原料,砂石也被某些行业人士提及。中国砂石协会更是利用众多场合不断宣传水泥企业进军砂石企业的好处,该协会秘书长韩继先还大胆的预测,未来水泥企业将成为砂石行业的主力军。而且,天瑞集团就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投资了上千万元建设了日产8000吨砂石生产线项目。该集团对外介绍,项目一小时的产量能达到400吨,按照市场价格30元/吨的市场砂石价格,4~6个月就已经收回了投资成本。
  
    冀东水泥的经验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去年12月,冀东水泥发布公告,将四家混凝土公司转给唐山冀东水泥混凝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前者对此解释是,混凝土行业技术水平很低,进入门槛不高,造成公司该部分业务盈利能力有限,因此将该部分业务剥离。资料显示,冀东水泥转手的这四家公司盈利能力均不佳。三个月后,冀东水泥决定对唐山冀东水泥混凝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的议案。
  
    有水泥业务作为支撑,一体化的混凝土企业盈利将好于单一企业,这是事实。冀东水泥一系列的动作表明,其看重了在混凝土产业的延伸前景,但当前的盈利状况不足以让其进入到上市资产,因为这样会拖累后者的业绩。
  
    有业内人士直言,当前混凝土行业小企业众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混乱,成为了水泥企业进军的制肘。这话对于进军砂石行业更加适用。笔者接触的几个有兴趣进军砂石企业的水泥老总均表示了自己的担心,该行业投资门槛低,行业规范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有点钱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进入。市场竞争秩序无法确保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稳定长期的盈利前景,这是他们思考的重心。这也是笔者前面提到只是“稍微”有些吸引力的原因。
  
    实现行业规范,是水泥企业在产业链后提升盈利的前提。而这一点,必须要靠政府部门来推动。笔者认为,包括水泥、混凝土、砂石都属于资源型的产业,只有加强产业集中度,才能保证资源有效合理的被利用。在相关部门和协会的推动下,水泥行业集中度已经越来越高,正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水泥协会早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了,在水泥企业产业链的拓展上,必须有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
  
    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将成为未来水泥企业的一个重要利润点,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该协会此前针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项目的调查表示,2011年5月底已投产运行约19个企业20条生产线,目前在建、拟建的项目多达约130余项,投资规模达55亿元,当前涉及水泥企业垃圾、污泥及其他废弃物等的处置,年总处置能力达1000万吨。预计“十二五”期间水泥工业协同处置废弃物将取得重大突破。
  
    然而,不同于混凝土、砂石行业需要政府出台措施保证市场竞争秩序,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属于刚刚起步,因此,需要政府的支持更多。
  
    尽管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然而,相关实施细则和鼓励政策目前还是空白。也正因为此,中国水泥协会不久前提出了《关于支持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政策建议》,公开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在政策、资金、税收、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