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
我国重点能源产业发展六十年回顾
我国重点能源产业发展六十年回顾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自然社会的基本要素,能源就是能量的源泉。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六十年来,中国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能源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六十年的沧桑巨变,六十年的光辉历程,一代代能源人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中国能源的新篇章。从建国之初开始,能源产业就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六十年来,能源产业于曲折艰难之中逐渐发展壮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我国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基本完备的能源产业体系。这里简要回顾煤炭、石油、电力等三大重点能源产业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取得的成就。
 
    一、煤炭产业六十年变迁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煤炭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回顾我国煤炭行业的六十年辉煌巨变,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949-19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从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行业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营企业承担,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按照政府计划执行。
  
    80-90年代上半期的粗放发展时期。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对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的需求量猛增,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煤矿的八项措施》的文件。1984年和1985年,政府分别提出"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的方针,截至到1997年底,我国共有大小矿井6.4万处。
  
    1998-2007年为整顿治理期。由于此前粗放型管理政策的引导,过低的产业集中度造成供需两端信息传导不畅,市场竞争极度激烈,价格秩序混乱,全行业陷入不景气。1996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了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中央在 1998年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将重点煤矿下放给各地方政府,并针对煤炭行业的问题相继颁布了若干政策,整个煤炭行业进入了整顿期。从2005年到2007 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发展的文件法令,使得产业的集中度提高,产业的进入门槛大幅度提高,逐步形成了煤炭,运输一体化经营的巨型煤炭公司。
  
    煤炭工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品种,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 70%左右,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电力行业来说,2008年我国电力行业耗煤增长约11800万吨。对钢铁行业来说,钢铁行业是我国煤炭消费的第二大行业,近年来也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钢铁行业2007年耗煤4.2亿吨。而建材行业对煤炭消费主要发生在水泥的加工中。目前国内水泥行业平均耗煤水平为130公斤/吨。同时,化工行业耗煤增长近1000万吨,在未来,煤化工行业将成为煤炭需求新的增长点。
  
    二、石油及天然气产业六十年变迁
  
    现今,国际油价走势起起落落,犹如过山车一般。油价的涨跌,从未像今天这样牵动着整个中国经济乃至普通百姓的神经。石油工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的石油生产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60年):建国初期,石油工业的基础很薄弱,1949年的天然油产量不超过7万吨。从1949年开始到1952年底,经过地质勘探和石油工业的恢复发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到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 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
  
    高速发展时期(1960~1978年):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1963年,大庆油田建成,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1978年,天津的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胜利油田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大军三上辽河油田。 1978年,辽河油田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隆台油田、曙光油田和欢喜岭油田。
  
    稳定发展时期(1978~1998年):1978年12月,我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连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自1993年开始,原油加成品油进口总量大于出口总量。四大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分别于1982年,1983 年,1997年,1998年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989年石油会战的展开,使得西部成为中国石油的重要基地。
  
    石油工业新时期(1998年至今):1998年7月,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成立了以下游为主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两大公司都是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的集团公司。2000年和2001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纷纷上市,成功进入海外资本市场,而2008年中国原油产量达1.9亿吨,增长了1583倍,比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8倍,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天然气产量达到 760.8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10868倍和1978年的5.6倍,居世界第九位。
  
    这一时期一个重大项目是西气东输项目,工程在2000-2001年内先后动工,于2007年全部建成。在一次能源中,石油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遍布各个行业。为运输业提供运营的燃料和其他产品,如润滑剂;石油是当代化工业的基础原料之一;是工程建设的重要材料;石油还是部分工业运转的主要能源和电力供应的辅助能源;同时,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私家车的普及使得石油也与人民的日常物质需求息息相关。另外,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管道沿线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电力产业六十年变迁
  
    由于现在水能,核能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转化为二次能源电力起作用,所以我们直接以水电,核电的形式论述,在电力中的火电仍占据很大比例,但是由于其能耗高,污染大,不能顺应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里不做记述。
  
    水电
  
    水电是一种重要能源,中国水电能源开发以数量大、成本低、技术成熟,当仁不让地扛起了减少一次性能源消耗、奉献绿色能源的大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到1978年之前这个时期,新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技术条件难以对丰富的水力,资源做有效开发,中国水电资源开发量还不到10%,人均用电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重新调整水电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加大水电基本建设力度,一项项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带来了水电开发的春天。1979年,电力部提出《十大水电基地开发设想》总装机容量达1.7亿千瓦。1987年12月4日,龙羊峡水电站第二台3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其中水电近3000万千瓦。1992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兴建。1997年11月8 日大江截流,2003年如期实现蓄水、通航、首台机组发电三大目标。1999年12月4日,四川二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产,总容量330万千瓦,成为20世纪我国建成的最大水电站。2000年3月14日,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最后一台机组建成,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21世纪水电工程以及瞩目的西电东送。西部是中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方,而用电负荷却相对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形成西电东送的三条大通道。一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站,以及云南和贵州坑口火电厂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南部西电东送大通道;二是将金沙江干支流(雅砻江、大渡河)水电站开发出来送往华东地区,形成中部西电东送大通道;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站和山东、蒙西地区坑口火电厂开发出来送往京津唐地区、山东、河北南部电网,形成北部西电东送大通道。
  
    2000 年11月8日,全国瞩目的“西电东送”首批工程——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等七项发输电工程全面开工。2007年,随着龙滩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西电东送已形成南通道1650万千瓦、中通道1450万千瓦、北通道1650万千瓦的输电能力。西电东送总输送能力已达4750万千瓦,不断扩大的输送规模,将西部能源通过南、中、北三大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负荷中心,实现了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支撑着东中西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004年9月26日,随着黄河上游公伯峡水电站30万千瓦1号机组投产发电,我国水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从而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位。2005年12 月26日,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开工建设。该电站仅次于三峡电站,为我国第二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2008年至今,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右岸电站机组顺利通过启动验收,龙滩水电站机组投产发电,溪洛渡电站、锦屏二级水电站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的水电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水电的重要贡献:水电虽然投资大,周期长,但一旦建成,有发电量大,成本低的特点,极大的满足了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发展对电力能源的需求。不过,水电需要改变河流的奔流惯性,对生态环境具有严重影响,这需要引起水利部门的高度注意。
  
    核电
  
    核电的发展经过了如下历程。
  
    核电站项目:从建国初期,国家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式建立核工业。从此时起,我国的核科研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党和政府,国家领导人对核工业的创建都十分重视,使得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尽管有重重的困难,核工业仍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为核电的发展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技术基础。
  
    1979年4月,二机部召开工作会议,着重研究工作重点转移,提出了要积极发展核电和推广同位素与其他核技术的应用。1981年3月,在国务院及国防科委的领导下,正式提出了“核工业应在保证军用的前提下,把重点转移到为国民经济利用上来”的发展方针。 1984年,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并成为该机构的指定理事国。在核技术经济交往中,从国外引进了设备、资金、技术,同时也向外输出了核产品、核技术及劳务服务。1991年12月15日,浙江秦山核电站建成,并网发电。这标志中国的核能开始了新的纪元。随着几大核电站的相继建立,我国利用核电满足国民经济用电需求的比重逐渐增大,核电开始在电力能源中崭露头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8年,中国原油产量1.9亿吨-- 这个数字,是1949年的1627倍和1978年的1.8倍,居世界第5位。石油产量的巨大变化只是一个缩影。电力、煤炭、天然气……激荡的岁月、辉煌的巨变中,中国经济的腾飞带动着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强烈的对比几乎无处不在:2008年中国原煤产量达到27.9亿吨,是1949年的87.2倍和1978 年的4.6倍;2008年底,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93亿千瓦,与60年前相比,这一数字增长了458.1倍,比1978年也增长了13.9倍;中国能源的六十年,就是各方发挥资源优势,以能源成就报国的光辉历程。六十年来,我国的能源部门历经风雨,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发展道路,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效的进行,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面对新世纪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的能源部门必将发挥其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开辟自己的市场,支援全面小康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