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已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从中可以认识到这个“新”字涵盖的内容,应是“技术创新”的本意表达。水泥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战略,实质上是水泥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产业做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好。技术创新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是相通的,都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整合,提升企业素质,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是“十二五”期间发展水泥所强调和坚持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在过去的十年中,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干法技术的应用成为“十一五”期间技术结构的支柱,技术结构调整的成功又成为行业进行其他方面结构调整的前提,集中度提高,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集团的建设成长,产品质量升级等,哪一项成果的取得都与新型干法技术息息相关,新型干法技术是推动水泥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动力。“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充实、丰富新型干法技术、提升其科技含量、讲究资源有效利用、能源效率提高、工艺技术和技术装备突破目前水平、促进并实现水泥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资源依赖型向资源经济型转变、环境敏感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内向型向国际型转变,实现水泥工业“由大变强”的目标。下面仅就技术创新中的技术问题做一探讨。
技术创新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成果、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应用在水泥生产过程中。
——水泥工艺技术方面:采矿技术与装备、烧成技术与装备、干燥技术与装备、粉磨技术与装备、包装输送技术,粉体流动性能。水泥的品种,混合材料机械与(或)化学活化技术、外加剂技术。
——节约资源方面:矿产资源、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危险物、城市污水污泥技术。
——减排二氧化碳等排放物方面:降低水泥产品熟料利用系数、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节煤技术、节电技术、能源效率、散装水泥技术。
——材料方面:耐磨材料与抗磨损技术、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耐火耐热与隔热材料。
我国水泥工业进入“八五”期间,引进技术装备二十几项之多,几乎覆盖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全部技术和装备。之后又陆续引进技术和装备,完善提高新型干法生产线的规模和装备水平,从2500t/a到5000t/a,直至10000t/a生产线莫不如此,同时对引进的技术和装备进行消化转化,并通过实践而提升其水平,逐步形成当前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的规模和水平,不但可以满足国内水泥工程建设的需要,并且出口国外承建水泥工程。但是不难发现水泥行业中使用的这些技术和装备属原创性的确实不多,尽管有些技术和装备标上“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牌子,基本上也是技术改进和装备的局部改造。
对于新的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产学研的结合链一直是世界上的各国所注意的研发模式。一般是高等院校为上游、科研院所为中游、企业为下游的结合链。这在水泥行业表现的不明显,而且贡献也不大。水泥工业快速发展的二十几年,企业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依赖程度不大,而引进技术及消化转化工作由几家水泥工业设计院或大型机械制造厂完成的,因此原本的设计院改名为设计研究院,承担更多的转化研发工作。“十一五” 期间发展壮大形成的大型企业集团,以生产水泥为主营业务,但也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的工作重心大都放在水泥工厂设计方面,为本企业扩大规模,建设新厂服务。现在水泥行业内的几家设计院已归属大型企业集团,企业的技术中心自然由这些院承接。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以企业为基础建立技术中心,目的在于利用企业的经济实力搞研究开发,并尽快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目前的状况看,大型水泥企业在组织机构的层面上已经完成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
高层次的产学研结合的合作链条应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极待加强,水泥工艺基础理论的突破不容易,但是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突破,水泥工业要成为新兴的产业确实很难,新型干法只是燃烧反应环境,烧成方法的突破。所以要求国家对产学研合作链要给予重视,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投入,同时院校所对目前的经营方向要进行调整和改变,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办成基础理论研究基地。要有原创性技术创新,要以基础理论来支撑,产、学、研合作链的研发模式不可动摇,坚持从理论到工程技术到生产实践的方式,坚持理论指导下的工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研发道路。
需做好研究开发和职业技能认证工作
我国水泥工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水泥市场的角逐,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十二五”期间的重任。我国自1985年水泥产量成为世界第一,至今已保持26年,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55%,是无可争议的水泥工业大国。到目前为止,虽然大中有强,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泥强国,与国际上先进国家技术的差距表现在:水泥熟料烧成热耗、水泥综合电耗、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余热发电单位熟料发电量的差距;吨水利用工业废渣数量的差距,回转窑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危险物、城市污水污泥技术和以此替代原燃材料数量的差距;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距;自动化、智能化的差距;制定水泥工业产品、质量、装备标准的差距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差距明显缩小了,但差距仍然存在,这恰恰是在技术上直接影响到我国水泥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反映。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即技能和研究开发。水泥行业在技能和研究上明显落后,在技能与研究开发方面应有的重视程度还低。
说到技能,首先要说的就是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对于建材行业职业技能考评鉴定工作的评价,诚如中国建筑材料联合常务副会长孙向远指出的:“受人社部的委托,联合会承担了建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行业机构已由当初的28个增加到42个,鉴定人数由当初的每年几百人增加到2010年的1.4万人,累计鉴定5.2万人次,鉴定范围从水泥拓展到玻璃等19个行业,编写了7本教材,启动了13个工程题库建设。(孙向远:《十年历程、十年成就、双向服务、创新发展—纪念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重组十周年》)。这段话一方面说明取得的成绩,但传递出的信息也告诉我们,建材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根据2010年统计资料,水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为2700吨/年/人,是年水泥产量18.8亿吨,估算水泥行业近70万人,如果建材行业中经过鉴定的5万人,是属于水泥行业的,仅占70万人的14分之1。职业技能鉴定存在三类问题:第一类,职业技能鉴定人数数量少,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第二类,1999年版职业大典与当前水泥行业工种设置、岗位设置的实际滞后或不符,需进行修订而完善,是亟待进行解决的。第三类,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从业人员的管理者、操作工的真实水平与规章制度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技能素质反差大。
在培养水泥行业专业人才方面,我国现在执行不是某些专业的通才教育,而是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院要培养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工程技师人员和技术工人为目标,随着水泥制造业和设备制造业制造产品的高性能化(水泥)和大型化(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程度及集成程度提高,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要求更高了,这就需要院校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充实和完善。
技术装备方面:以建材机械为例看其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建材机械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行业的科技基础仍比较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大部分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仍以仿造为主,质量不稳定,这些都是今后行业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从体制上讲,水泥行业的科研设计单位全部企业化,名副其实地成为企业或大型企业的所属单位。大型企业的目标是做大做强,但其以盈利为目的的宗旨不会改变。企业要成为具有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公司,具备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因此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是必然的。但是这种投入是基于盈利和形成强势企业的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周期性短,后劲不足的现象不可避免,直接影响到技术研发的可持续性;对于国家的科研项目,企业争取到或接受后,企业也通过投入开展工作,完成科研项目后,基本上成为该企业的“专利”,行业共享成果难以实现,导致行业内推广产生困难,形成生产力的范围变窄、周期滞后,甚至一些市场有需求的研究项目,在与企业无直接经济利益时而放弃,造成研究领域的逐渐萎缩。一些科研项目难度大,有涉及社会层面,如垃圾处理项目,完成后企业成本上升,问津者寥寥。这是造成前面讲述的产学研合作链乏力的现象之一,高等院校要成为研发上游的位置得到认可,其能力和水平有待改变和提高。
目前,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与企业同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研发和经营方向的变化成为体制上的诟病。体制上的其他问题,同样造成研发工作的进展与人们预期的差距。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2年发布的《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在现代国际竞争中获取竞争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低级途径,即以自然资源和低价劳动力成本等静态条件获取临时优势的方法;另一种是“高级途径”,即通过建立和加强自立能力获取长期竞争优势。我国水泥工业走出国门,如总承包建设水泥工厂,设备出口等取得成就,但并非是完全优势的竞争所获。虽然我国水泥技术装备、工艺技术能够得到世界上一些著名公司的认可,但在竞争中以低价取胜,一般国际上建设水泥工厂,基建投资每吨水泥为120-150美元,我国在国外兴建水泥生产线的投资费用为70-80美元每吨。差价达50-70美元每吨,这种差价促进了我国水泥技术装备的出口,但带有低级途径的色彩,转变低级途径的竞争到高级途径的道路上,取得达到国际水平的长期优势,欲达此目的,研究开发出性能优越先进的设备,技术领先的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制定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以标准占领世界水泥技术的巅峰,以标准带领水泥工业技术的进步,促进技术更加成熟,质量更加稳定。有了产品,有了标准还要实施品牌战略,做出世界名牌,形成品牌效应。使产品不仅占领一般的或低端市场,注重占领高端市场,真正建立起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水泥行业。
体现竞争力水平有五方面的因素:现代基础设施、国外直接投资,技术引进费用,研究开发和技能,上面重点分析了技能和研究开发。这点与水泥工业提高竞争力更为直接,更能体现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