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度,水泥错峰生产的实行有效减轻了北方地区采暖季的环境压力。今年冬天,水泥错峰生产的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将对遏制产能严重过剩和增加企业效益发挥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应严把新增产能的无序增加和落后产能的有序淘汰,从而使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
1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环境保护部联合下发《关于在北方采暖区全面试行冬季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为了减轻大气污染,缓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促进水泥行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通知》决定北方地区在2015—2016年采暖期全面试行水泥错峰生产。《通知》还对试行错峰生产的范围、错峰生产的时间 安排、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新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
错峰生产成效明显
近年来,全国性尤其是北方地区大面积雾霾频繁发生。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很多,但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生产生活超过环境负荷造成的。可以说,北方地区冬季采暖用煤和工业用煤的叠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降低冬季采暖季污染物排放,同时缓解水泥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促进水泥行业提质增效,水泥错峰生产于去年11月1日率先在新疆试行,东北三省紧随其 后,于去年12月1日开始试行,为期都是4个月。随后,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4省2市也积极响应,从2015年1月15日至3月15日, 实施了2个月的水泥错峰生产。
据中国水泥协会数据显示,7省1区2市去冬今春试行的水泥错峰生产成效显著,累计减少熟料产量8556万吨,有效压减了熟料产能;减少煤炭消耗1075万 吨,减少直接二氧化碳排放633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9.2万吨,减少粉尘排放3.3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对缓解京津冀等敏感地区的雾霾污染具有 重大意义。
“错峰生产不仅只是为了化解过剩产能,更不是简单为了限产保价,而是解决何时生产对国家、环境、行业和企业更为有利的问题,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组织调度。”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祥忠说。
黑龙江省建材行业协会会长韩世涛认为,取暖季停窑错峰,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上年度错峰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资源消耗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减轻了北方地区采暖季的环境压力。
常态化实施面临挑战
水泥错峰生产在改善环境保护、遏制产能严重过剩和增加企业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孔祥忠表示,此次两部委联合下发的《通知》为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化解产能过剩提供了政策保障,是支持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的重要举措。
水泥业内人士也认为,水泥错峰生产有必要常态化,但是常态化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供给侧管理。
东北地区一位水泥企业负责人认为,违规新建水泥生产线已经成为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最大的威胁。“由于水泥产能严重过剩,正规的水泥企业寄希望于错峰生产能 降低企业成本,促进水泥市场供需平衡。但违规水泥生产线屡禁不止,进一步导致水泥产能过剩。如果这股违规新建风不能遏制,正规企业产能利用率将由现在的 60%多下滑到50%以下,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将面临‘瘫痪’的风险。”这位负责人说。
韩世涛也认为,要从根本上摆脱产能过剩的困境,首当其冲依然是严控新增产能的无序增加和落后产能的有序淘汰。但是,东北地区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原因在于违规新建生产线加剧了产能过剩。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供给侧管理,不能对违规新建生产视而不见。
政策制度亟待跟进
水泥错峰生产在北方采暖区全面试行,具有开创意义。业内人士表示,《通知》中“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确定错峰生产时间是否提前或延迟”,体现了水泥错峰生产时间方面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但是,水泥错峰生产仍然有诸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亟待制度完善。
韩世涛表示,经过一个采暖季的运作,水泥错峰生产总体效果良好,但仍有部分企业“钻空子”。“以黑龙江省为例,问题主要表现在周边省份部分企业没有执行错 峰生产承诺,乘我省水泥企业停窑之机,将其过剩水泥、熟料以较低价格销入我省,扰乱了我省的水泥市场秩序。”韩世涛说。
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也表示,水泥错峰生产在平衡水泥供求关系方面作用明显,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各地区水泥错峰生产仍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北方地 区实施水泥错峰生产,而南方地区不实施,这样就导致南北地区不均衡。北方地区实施错峰生产多的4个半月,少的2个月,这就导致错峰生产地区间的不均衡。这 种不均衡可能导致某些企业乘机扩张市场份额,这就对实施水泥错峰生产的企业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错峰生产的积极性。
业内人士建议,针对水泥错峰生产地区的市场秩序,需要有关部门做好反倾销调查,有力保障水泥错峰生产企业的利益,从而使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拥有制度保障。
此外,孔祥忠认为,水泥错峰生产要想常态化,也需要完善奖惩措施,可以对实施错峰停窑企业给予排污优惠收费、差别电价鼓励。而对拒不执行错峰停窑的水泥企业,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取消相关税收优惠和电价优惠,同时,出台市场公平竞争政策进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