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
水泥企业应抱团“走出去”
水泥企业应抱团“走出去”
    借助“一带一路”等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是水泥行业摆脱困境的一个思路。要推动水泥企业强强联合、形成抱团“走出去”的发展势头,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避免恶性竞争
 
    时令虽已进入初夏,但我国水泥行业正遭遇10年以来最严酷的“寒冬”。借助“一带一路”等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是水泥行业摆脱困境的一个思路。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问题60%来自税收,既有来自投资目标国的,也有来自国内的。比如,我国水泥企业“走出去”多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这些地区许多国家的税收制度并不完善,企业易遭受不合理、不公正的税负。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走出去”企业的所得税征管采用分国不分项限额法,企业往往既难以享受低税负国家的税收优惠,在高税负国家企业要承担的税负也可能会上升。
 
    “融资难”是水泥行业“走出去”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当前国内水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为银行贷款,水泥行业“走出去”的目标国多集中在地缘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需求多为5年至10年的中长期贷款,回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承担风险。同时,“走出去”企业的国内信誉难以得到境外银行承认,在境外融资难度也较大,且一些国家的贷款利率相比国内较高。
 
    企业顺利“走出去”需要优秀的人才团队,但目前我国在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方面缺乏优势,不少项目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难以实现本地化。
 
    针对上述现状,有关部门应加强规划引导,完善配套扶持政策。通过研究制定我国水泥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其“走出去”的战略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完善相应配套扶持政策,简化专项资金的申领程序,保证财政奖励及时到位。
 
    应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对“走出去”企业实行综合授信,为企业量身订制低息金融产品,同时允许企业以资产权益抵押申请境外贷款,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拓宽融资渠道,发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作用,引导实力较强的企业运用定向增发、私募债券等金融工具实现融资,同时借助产权交易市场,通过知识产权交易等方式筹集资金,引导资信良好的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发行融资债券,实现直接融资。
 
    应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项目用工本地化率。鼓励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培训机构的合作,从国际谈判技巧、目标国法律制度、政治风险、审批制度、宗教文化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还要简化人才引进程序,加强人才保障工作。
 
    应健全服务体系,发挥中介平台作用。发挥好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推进组建水泥行业“走出去”产业联盟,加强资源、信息共享,推动水泥企业强强联合,形成抱团“走出去”的发展势头。同时,要建立“走出去”的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国外水泥行业招商项目信息、对外承包工程信息、对外劳务合作信息,以及国外水泥市场需求信息、国际水泥巨头对外投资信息等,加强中外水泥企业之间的投资信息交流。
 
    需求透支致水泥企业近半亏损 5亿吨产能被淘汰
 

    2015年,水泥产业陷入和钢铁业一样的困局,利润大幅下滑,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看谁赔得起”“看谁挺得住”的大比拼。而对于企业兼并重组,孔祥忠认为,将继续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水泥企业集中度,同时切实防止以兼并重组为名盲目扩张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