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
黄骅港:喜见煤港无煤迹
黄骅港:喜见煤港无煤迹
    对于河北黄骅港这样一个煤炭散货大港,撒落一些煤尘、扬起一些煤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为了给京津冀、渤海湾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黄骅港坚持港口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在渤海之滨构筑起一条“港在海中、人在绿中”的绿色海岸线。
 
  走进神华黄骅港务公司的生态环境管控中心,记者看到一个硕大的电子显示屏。工作人员李娜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开发的生态智能管控系统实现了对储仓、煤垛的实时监控。根据各个监测点空气、水质的实时监测结果,预测平台提前预判并提供最优洒水预案,将指令传输给控制系统后,通过全自动化操作保证煤炭储存、运输过程中“零粉尘”。
 
  据黄骅港务公司环境保护中心经理潘攀介绍,为从源头上彻底遏制粉尘,神华黄骅港务公司通过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等国外先进煤港对标,综合借鉴各个港口的洒水抑尘系统,自主研发了翻车机全自动洒水抑尘技术等一系列专利技术,一举摘下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技术实施后,经过高压除尘的煤炭经翻车机倒入漏斗,再通过封闭的皮带走廊卸入储煤筒仓,最后经皮带和装船机装船下海,全程封闭运作,皮带机、转接机房、堆料机等环节煤尘近零排放,实现了“运煤不见煤”“运煤不起尘”。
 
  走出翻车机房,眼前是48个高耸的煤炭筒仓,这是世界煤炭港区中规模最大且是国内首家引进的筒仓群。这些最多可储煤144万吨的大型筒仓作为港区内煤炭的中转站,与露天堆场相比减少了97%的粉尘排放。散布于筒仓周围,长10176米、高23米的防风网将散煤堆场90%以上的煤尘与外界隔离。港区道路上大型吸尘车和洒水车定时喷洒,作为流动和辅助控尘手段,有效防止场地和道路的二次扬尘。
 
  以往煤尘及撒漏煤被收集后直接返回垛位,遇风天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并给清扫造成困难。为此,港口专门新建粉尘处理池,且通过研究发现,当处理池中水与煤尘的比例为7∶3时,可以将含煤污水压制成煤块进行再次销售。此举不仅避免了煤尘污染,而且每处理一吨粉尘还可创收30元,年可直接创收50余万元。
 
  沿着粉尘处理池向西,一片清澈的水域煞是惹眼。潘攀告诉记者,这片湿地是由公司生产时产生的含煤污水经过降解处理汇聚而成。
 
  据了解,公司原有的污水处理设备仅能满足日常喷淋所产生的含煤污水的净化需求。一旦到了雨季,尤其遇到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污水处理设备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高强度作业,极易导致含煤污水直排入海,污染环境。于是,除了采取相关措施,实现煤炭翻、堆、取作业环节自动化和全程封闭运行,公司还同时建立大规模污水处理系统和生态湿地净化系统,确保对含煤污水的全方位治理。
 
  “靠海更要爱海,‘不环保不生产’是港口运营的底线。”潘攀说。为此,公司加快生态水系建设,建起了港区生态圈。在利用原有污水处理设备的基础上,依托有利地形,设计建造了由景观湖、人工湖、南湿地、北湿地4个项目组成的整体水系统,通过阀门实现各水系之间的调用,实现互联互通,保证水系循环,即使在恶劣天气下,污水也能实现内部储存。“污水通过管路运送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杜绝含煤污水直接外排入海,处理达标后再用于绿化及洒水抑尘。”
 
  此外,港区还新建了8个压舱水回收装置,最大限度地增大对压舱水的回收利用,全年回收利用压舱水近20万立方米。潘攀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公司每年利用含煤污水近60万吨,一年仅节约用水资金就达300多万元。
 
  不仅做到了“运煤不见煤,散货无粉尘”,公司还在港区进行原土改良、筒仓垂直绿化及人工湖芦苇种植等多课题研究,从而让昔日的盐碱地长成了一片“绿洲”。如今,走进黄骅港区,以往煤港黑漆漆的传统印象早已不见踪影,各类乔木、灌木、绿篱色块、地被及草坪为港区披上绿衣。据介绍,截至目前,神华港区包括湿地在内的绿化总面积达到120.87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