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
40年同煤集团追风逐浪立潮头 总资产超3200亿元
40年同煤集团追风逐浪立潮头 总资产超3200亿元
    同煤集团与共和国同龄,同煤集团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写照。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股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大地开始逐渐复苏。
 
  彼时,同煤集团的前身大同矿务局只有13座煤矿,零散分布在大同地区口泉沟、云冈沟的山洼里,开采方式也只是刚刚由炮采转变为简单的机械化开采,机械化程度较低,高产高效更无从谈起。
 
  引进、吸收、消化 煤炭产量大幅提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大同矿务局就派出一支学习交流团,走出国门赴日本学习当时先进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时任大同矿务局云冈矿技术人员的刘玉高是这支交流团的其中一员。“当时国家从日本引进了8套采煤设备,分给大同矿务局两台,分别落户云冈矿和晋华宫矿,交流团就是由这两个矿的16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刘玉高回忆说,“当年我们在日本的设备制造所实地培训了1个月,学习采煤设备安装调试,在日本一处矿井实践培训了3个月,专门学习现代化矿井的管理方法,这为日后大同矿务局实现机械化采煤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引进、吸收、消化”先进采煤设备的深入,综采设备在大同矿务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产量逐年攀升。
 
  1979年,挖金湾矿产量达到329万吨,成为大同矿务局产量最高的矿井。与此同时煤峪口矿、雁崖矿、晋华宫矿等六个矿的煤炭产量也实现了翻番。这一年,大同矿务局煤炭产量迅速攀升至了2400万吨,位居全国煤炭行业榜首。
 
  时至1985年,大同矿务局在没有增加新井的情况下,产量达到3000万吨,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发展、能源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制、重组、转股 体制机制全面转换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大同矿务局不断除旧革新。1985年起,原煤炭部对全国效益较好的统配煤矿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大同矿务局对40多个单位实行了吨煤工资包干,13个生产矿的215个采掘队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大同矿务局的经济体制逐步由单项改革转为多层次、全方位的配套改革。1985年到1993年总承包的八年中,大同矿务局全面完成了原煤炭部的承包任务,上缴利税18亿元,固定资产达到34亿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加之煤炭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让全国煤炭企业举步维艰,大同矿务局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前所未有的生产经营困难和考验。在市场寒冬中,大同矿务局开始实行矿处领导民主推荐和试用期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工效挂钩分配制等,进行大刀阔斧体制机制创新。2000年,大同矿务局摒弃旧时计划经济的工厂制,改制成立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计划经济工厂制正式转变为了盈亏自负的公司制。此后的十余年中,同煤集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在全省率先实施资源枯竭矿井关闭、破产;进行了内部资产和人员重组;引入其他股东,实行了债转股,由国有独资公司向股权多元化转变。
 
  上市、兼并、转型 产业实现多元发展
 
  来自市场经济的挑战,让同煤集团意识到,单一的煤炭产业连接不紧密,市场风险大,必须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进行彻底性的改革。
 
  同煤集团加快大集团、大基地建设,整合大同、朔州、忻州等地的地方煤炭,使产量规模达到亿吨。规划建设千万吨级矿井集群,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提高了煤炭效益,做大了煤炭主业。2006年,大同煤业成功上市,实现了主业整体上市、辅业整体改制;2012年同煤集团兼并重组上市公司漳泽电力,成为山西省最大的电力企业。
 
  从煤到电,提高了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原同煤集团董事长助理、董事会秘书李永平是同煤集团产业结构重组调整阶段的亲历者、见证者。“在这个过程中同煤集团进行了大量的动作。从产业结构调整来说,同煤集团不仅有自己的煤矿,还有自己的电厂,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这个重大战略调整重组从那个时候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在同煤集团的产业布局中,从煤到电只是延长产业链条的最初一环。2009年,同煤集团建成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把煤矿、电厂、建材、煤化工、铁路等相关产业串联在一起,形成了首尾相连的循环模式,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全国煤炭行业建成的第一个效果体现最明显的循环经济园区。
 
  不仅如此,“十二五”期间,同煤集团还“立足煤、发展煤、延伸煤、超越煤”,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主,兼有金融、煤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物流贸易、建筑建材、房地产、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
 
  如今,同煤集团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同本土化矿务局发展为产业布局辐射山西、内蒙、新疆等7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18个市(区),总资产超3200亿元的特大型综合能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