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波澜壮阔,七十载沧桑巨变。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同煤集团也走过了70年光辉历程。
70年,同煤集团经历了全面复产、快速攀升、徘徊求进、调整重组和改革发展等重要历史阶段,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经从建企之初的几口简易矿井、3000名职工,工业总产值144万元,年产煤炭8万吨的煤炭企业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全国亿吨级动力煤大集团之一、集煤炭、电力、煤化工、金融、文旅、物流六大产业为主导的特大型国有现代化能源集团。2018年,同煤集团资产总额达3503亿元,销售收入1766亿元,煤炭产量达1.37亿吨,电力装机容量达1708.5万千瓦。
恢复、重建、改造 实现全机械化采煤
1949年8月30日,同煤集团的前身大同矿务局正式成立。彼时满目疮痍的矿山刚刚回到人民手中,物质极度匮乏、生活极其艰苦、装备极其落后,3000名矿工在一片废墟上,人拉肩扛、修复井架、安装设备、恢复运输、开始生产,为新中国提供了急需的能源,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资料显示,当时大同矿务局的采煤、掘进、运输、提升、通风等生产环节仍依靠前期的破旧设备,沿袭老旧的生产方式。随着单一长壁式采煤法的试验与推广、双孔道循环掘进作业法的创造、全面图表正规循环管理法的推进等一系列生产改革,大同矿务局的煤炭生产突破固有模式,迅速发展。
1952年,大同矿务局永定庄矿6号井试用苏制顿巴斯—1型康拜因采煤机采煤,第一次使落煤和装煤实现了机械化,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煤炭行业使用的第一代采煤机。特别是1954年到1957年大同矿务局对矿井改扩建,原煤年产量由1952年的240.8万吨提高到了556.7万吨。
1961年,为改变自然灾害和国际势力压迫造成的经济困难局面,国务院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大同矿务局根据省委、市委的指示,进行了扩大再生产改造,迎来了第二次创业高潮。“二五”期间,大同矿务局完成了4对新井建设,对2座矿井进行全面改造。
总设计能力达到541万吨,其中新井255万吨,老井净增286万吨。
这段时期,大同矿务局利用原有设备积极革新改造,推动了采煤机机械化的发展。1965年,大同矿务局第一台国产浅截式联合采煤机组在同家梁9号井单一长壁工作面投入试产,标志着大同矿务局机械化采煤技术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年就实现生产原煤940万吨。
1966年到1975年10年间,大同矿务局先后对矿井进行了开拓延伸、扩建改建。经过改建扩建,全局井型相应扩大,同时大同矿务局起步上马综采设备,使采煤机械化水平向前迈进一大步,由长期依靠手工、半机械化笨重体力采煤过渡到了全机械化采煤的新阶段。1975年,大同矿务局原煤产量达到1803.9万吨,比1965年净增891万吨,增长率为91.2%。
引进、吸收、消化 煤炭产量大幅提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股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大地开始逐渐复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大同矿务局就派出一支学习交流团,走出国门赴日本学习当时先进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为日后实现机械化采煤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引进、吸收、消化”先进采煤设备的深入,综采设备在大同矿务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产量逐年攀升。
1979年,挖金湾矿产量达到329万吨,成为大同矿务局产量最高的矿井。与此同时,煤峪口矿、雁崖矿、晋华宫矿等6个矿的煤炭产量也实现了翻番。这一年,大同矿务局煤炭产量迅速攀升至了2400万吨,位居全国煤炭行业榜首。
时至1985年,大同矿务局在没有增加新井的情况下,产量达到3000万吨,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发展、能源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制、重组、转股 体制机制全面转换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大同矿务局不断除旧革新。1985年起,原煤炭部对全国效益较好的统配煤矿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大同矿务局对40多个单位实行了吨煤工资包干,13个生产矿的215个采掘队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大同矿务局的经济体制逐步由单项改革转为多层次、全方位的配套改革。1985年到1993年总承包的8年中,大同矿务局全面完成了原煤炭部的承包任务,上缴利税18亿元,固定资产达到34亿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加之煤炭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让全国煤炭企业举步维艰,大同矿务局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前所未有的生产经营困难和考验。在市场寒冬中,大同矿务局开始实行矿处领导民主推荐和试用期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工效挂钩分配制等,进行大刀阔斧体制机制创新。2000年,大同矿务局摒弃旧时计划经济的工厂制,改制成立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计划经济工厂制正式转变为盈亏自负的公司制。此后的十余年中,同煤集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在全省率先实施资源枯竭矿井关闭、破产;进行了内部资产和人员重组;引入其他股东,实行了债转股,由国有独资公司向股权多元化转变。
上市、兼并、转型 产业实现多元发展
来自市场经济的挑战,让同煤集团意识到,单一的煤炭产业连接不紧密,市场风险大,必须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进行彻底性的改革。
同煤集团加快大集团、大基地建设,整合大同、朔州、忻州等地的地方煤炭,使产量规模达到亿吨。规划建设千万吨级矿井集群,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提高了煤炭效益,做大了煤炭主业。2006年,大同煤业成功上市,实现了主业整体上市、辅业整体改制;2012年,同煤集团兼并重组上市公司漳泽电力,成为山西省最大的电力企业。
在同煤集团的产业布局中,从煤到电只是延长产业链条的最初一环。2009年,同煤集团建成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把煤矿、电厂、建材、煤化工、铁路等相关产业串联在一起,形成了首尾相连的循环模式,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全国煤炭行业建成的第一个效果体现最明显的循环经济园区。
不仅如此,“十二五”期间,同煤集团还“立足煤、发展煤、延伸煤、超越煤”,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主,兼有金融、煤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物流贸易、建筑建材、房地产、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
绿色、高效、集约 实现高质量发展
山西是能源革命的主阵地,同煤是能源革命的主力军。在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能源发展“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和智能化”特征越来越凸显的今天,同煤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紧扣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谋篇布局,主动求新,作出全面构建“36951”战略体系,做好“加、减、乘”3篇文章,形成“煤、电、金融、现代煤化工、文旅、物流”6大产业,以9大重点项目集群为支撑,以“更严、更好、更高、更强、更优”5大目标为引领,建设“创新、和谐、富强、振兴”的新时代同煤的决策部署,在改革上再发力、在转型上求突破、在发展上勇争先,全面开启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按照规划,同煤集团将继续做强做优煤炭这一主业,继续建大矿、建好矿,到“十三五”末,将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升至80%以上。做大做强电力、金融、现代煤化工、文旅、物流产业,力争在未来2年至3年内,形成一批支柱型新兴产业,打造一批高成长性产业集群,让新动能成为同煤集团转型发展的主引擎。
预计到“十四五”末,企业总资产达到500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200亿元,实现在世界500强排名300名以内、国内煤炭行业排名前三、国内电力行业排名前十的奋斗目标。其中,煤炭产量要达到2.5亿吨、煤炭销量达到3.5亿吨;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0%以上。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6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火电装机比重达到80%以上。煤化工建成60万吨/年烯烃项目、120万吨/年甲醇项目、40亿立方米/年煤制气项目、4.3万吨/年液氢生产项目,营业收入达到280亿元。金融产业资产规模达到500亿元。文旅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物流产业形成东到秦皇岛、辐射京津冀、南到太原、西至黄河两岸、北扩内蒙古的千里物流大集散中心,营业收入达到1300亿元。
未来,随着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产业链巩固提升,现代煤化工产业做强发力,金融产业有力支撑,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同煤集团将形成“煤电化路港”一体化发展路子,能源革命、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将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