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枝茁壮, 飞花点翠,春回大地。
当前,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要奋力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各行各业都陆续按下了复工复产的“快进键”。
我国水泥行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水泥行业有序复工复产,将疫情给行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针对这些行业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吕桂新,就此给出了明确答案。
在采访中吕桂新表示,水泥行业2019年化解产能过剩、持续推进错峰生产的成果得到了进一巩固,产品产量保持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得到证实。吕桂新告诉记者,
一是产能得到有效控制。严肃产能置换,从严审核强化监管,严格落实产能分省清单制度和跨省置换听证会制度,坚决禁止新增产能。产能置换平稳有序开展,2019年水泥行业共公告产能置换项目14个,通过减量置换,压减过剩产能604万吨,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和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二是产量保持增长。2019年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加强,房地产投资维持较高水平,对水泥需求提供了较强支撑,全年水泥熟料产量15.2亿吨,同比增长6.9%,水泥产量23.3亿吨,同比增长6.1%。
三是价格保持高位。2019年全国水泥价格地区差异明显,平均出厂价格414.2元/吨,同比总体保持上升态势。长期困扰水泥行业价格偏低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四是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2019年水泥行业首次突破万亿营收,实现营业收入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利润1867亿元,同比增长19.6%,再创历史新高。
五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前50家水泥企业(集团)熟料产能占全国总产能76%,较上年又有提高。中国建材和安徽海螺水泥总产能分别为5亿吨和3亿吨,居世界第一和第三名。
吕桂新表示,去年水泥好形势和好成绩来之不易,是全行业贯彻党中央正确决策部署共同努力的结果,离不开发改、环保等部门支持配合,我们应倍加珍惜,继续巩固、发展、增强。
疫情对行业影响不容低估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水泥行业冲击较大。吕桂新告诉记者,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2月份,全国水泥产量1.5亿吨,同比下降29.5%,降幅之大是水泥历年同期没有过的。同时水泥价格大幅下滑,除东北外水泥价格普遍下调了50元/吨-70元/吨,特别是河南等地水泥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回落,春节过后单位水泥价格累计下调160多元,个别地区水泥价格出现腰斩。受销量下滑和价格下降双重拖累,规上企业营业收入719亿元,同比下降28.4%,利润总额83亿元,同比下降37%。
“受疫情影响,1月-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6.4%,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6.3%,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30.3%。”吕桂新进一步解释,“水泥行业特点决定其与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基建工程建设关系密切。当前影响水泥行业正常运行的问题主要是下游基建工程、房地产建筑项目等开工复工缓慢,导致市场需求严重不足,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周转困难,部分企业存在被迫停窑风险和环境污染隐患。”
尽管国内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但疫情影响还在国外爆发蔓延,全球经济出现萎缩苗头。对此,吕桂新表示,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把疫情影响分析透彻,防止误判,要增强风险意识,防范未然。
稳步推动复工复产
当前,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任务非常繁重。吕桂新告诉记者,水泥作为重要的基础建筑材料,是诸多领域基本建设工程复工复产的重要支撑。就全国总体而言,尽管近年来水泥行业化解产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仍没有根本解决。下一步,应继续加强行业指导,加大工作力度。
为有序推动水泥行业复工复产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吕桂新给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要抓好当前复工复产。增强上下游复工复产协同性,推动下游建筑工程开工复工加快进度。按照国务院要求,工信部牵头成立了部际协调推进复工复产专班,协调解决跨地区跨部门影响行业复工复产的重大问题。
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既要防止再次发生去年底出现的局部地区水泥供不应求、价格暴涨现象,又要防止水泥产能集中释放,造成市场供求失衡,打价格战,无序竞争。
三是继续抓好水泥化解产能过剩工作,严禁新上扩大产能项目,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政策,确保总产能只减不增。
四是坚持和完善水泥错峰生产,阶段性减少排放和减轻大气污染。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因时因势适度控制产量,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五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全局性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政策措施建议,促进水泥行业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