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
新中国成立60年内蒙古铁路货运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内蒙古铁路货运实现跨越式发展
    截至10月底,呼和浩特铁路局首批煤炭抑尘剂喷淋基地全部投入运营,至此,内蒙古铁路货运模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60年,内蒙古铁路货运经历了从量到质飞跃。
 
  1949年,内蒙古仅有铁路1574公里,而且路况和运营设施极差,铁路货运量当年仅为0.2万吨。新中国成立后,成千上万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来到草原,掀起了铁路建设的第一次高潮。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困难的生活条件,全长336.5公里的集二线用了1年零8个月就全线开通,中蒙苏三国国际联运正式运营。用三年时间开通了华北、西北的重要通道——989.8公里的包兰线。此后,又先后建成了包白线、包石线、乌吉线、海公线、包头枢纽等。到1956年,全区铁路货物发送量上升到622万吨。
 
  1957年11月1日, 呼和浩特铁路局挂牌成立,打开了内蒙古铁路运营史上崭新的一页,综合运输能力快速提高,客货运量持续增长。1977年,全区铁路货物发送量达到3529万吨。
 
  改革开放后,内蒙古铁路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89年11月,呼铁局建成了大包复线,结束了塞外高原没有复线铁路的历史,使京包运输能力提高了一倍以上。随后包兰复线建成。

  与此同时,铁路还进行了既有线的扩能改造,一批现代化设备上线运营:1985年,包头西站经过第三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后,一跃成为华北、西北的重要路网编组站;呼和浩特站一级三场建成,现场作业能力远远超过建站初期。此后,京包、包兰线全部建成无缝线路,完成京包线小半径曲线改造工程,在干线达速改造工程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大力实施集二国际干线沙害治理、集二线集宁至贲红段复线建设、集二线无缝线路改造及二连浩特站扩能改造4大工程,集二线使用近50年的120公里旧型钢轨全部更换为新型无缝重轨……铁路建设的加速发展,使铁路货运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1990年,内蒙古铁路的货运能力比1977年增加近一倍。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对铁路货运的要求除了数量的不断扩大外,货物运输过程中安全、高效、节能进一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资源加速开发的实际情况,呼铁局大力实施直达运输、整列装车、合装混编、循环拉运等措施,1989年,煤炭专列首次开出。随后,“油龙”专列、“粮龙”专列、“五定”班列源源不断驶出内蒙古大草原。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伴随内蒙古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金山”也要“青山”的理念也日益凸显。于是,呼铁局开始探索在客货混跑线路长大坡道上由内燃机车牵引万吨重载列车的运输新模式,并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规划现代化战略装车基地。2008年10月21日,中国铁路最大的现代化环保煤炭战略装车基地——内蒙古伊东古城湾万吨煤炭环保快装基地正式投入使用,该基地的煤炭抑尘喷淋设备可减少运煤列车80%以上的扬尘。至此,呼铁局以古城湾万吨煤炭环保快装基地为龙头的40个战略装车基地全部建成。时隔一年,已覆盖呼铁局煤炭运输总量的第一批12座煤炭抑尘喷淋基地全部投入运营。
 
  高科技、现代化的战略装车基地有效地促进了内蒙古运输能力的深度挖潜和持续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内蒙古铁路的集疏运能力。截至去年底,全区铁路货物发送量达4.67亿吨。